阜阳站四十年发展大变样中国青年报

昔日阜阳春运采用棚车运客。阜阳站供图90年代,阜阳火车站站前广场,偌大的广场被黑压压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。阜阳站供图中青在线讯(陆应果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见习记者王海涵)“年前,阜阳站不过是皖北青阜支线一个尽头小站,年发送旅客不到60万人。”阜阳北站阜阳车间主任李成林李成林回忆,到上世纪70年代末,围绕青阜线,阜阳站建成2条股道,2个售票窗口,开行客车2对,货车4对。由于车辆和运力有限,铁路方面不得不动用货运棚车载客,但车厢漆黑、无窗口、无卫生间、无取暖设备,是当时旅客面对的窘境。改革开放40年来,阜阳铁路飞速发展,阜阳站由小变大,规模不断扩大,列车开行和旅客发送量由年的4列、58.4万人,增加到目前的列、年客发量逾万人,助推了区域经济发展。据悉,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,是全国五个人口超千万的地级市之一,著名全国的劳务输出发源地之一。上世纪80年代,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,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,农民纷纷走出家园外出“淘金”。每到春运高峰,阜阳站不堪重负,列车严重超员,无法满足大批民工外出乘车的需求。“当时,阜阳站仅有能容纳多人的狭小候车室,哪能容得下成千上万的民工大军?尘土飞扬的站前广场,遇上雨天,泥浆四溅,成千上万的旅客一身泥,连如厕都很困难,民工出行真是吃尽苦头。”谈起当年的情景,阜阳“老铁路”张林至今历历在目。张林说,每逢年节,一张小小的车票,牵动着千万人的心。车上的人特别多,过道上、行李架上、座位下,甚至厕所里都挤满了旅客。“年,阜阳市外出务工人数只有35.5万人,劳务收入4亿多元。”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董晓红介绍:“目前我市已形成万劳务大军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。按收入测算,我市多万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创收超过千亿,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。”“出去时,蛇皮袋里装被子;回来时,旅行包里装票子。”这是当时外出民工的真实写照。当时,由于阜阳站没有始发列车,每天停靠的列车只有五六对,加上1对临时增开的代客棚车,每到春运高峰,火车站广场人满为患。阜阳农民旅客为能买到一张火车票,不顾天寒地冻,聚集在水泄不通的站外露天广场彻夜排队。年9月1日,京九铁路建成通车,阜阳路网性编组站启用;年,铁路投资10多亿元,对阜阳站进行改造,扩充能力;年,阜阳站改造完毕,成为安徽境内首家拥有无柱雨棚、候车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客站;年12月,京九铁路电化改造工程竣工;年12月28日,阜阳至六安铁路通车运营,阜阳铁路运能有了进一步提升。年,阜阳站客运人员在春运一线为旅客咨询服务。陆应果摄年,阜阳站客运人员在春运现场引导旅客有序进站上车。陆应果摄40年来,阜阳奇迹般的发展成为连接青阜、商阜、漯阜、阜淮、京九、阜六等6条铁路线交汇的重要枢纽。昔日的二等站跃升为京九线上一等大客站,列车开行呈几何极增长,为精准扶贫、服务“三农”提供了的运力支撑,年发送以民工为主的旅客超过万人。近年来,随着周边城市合肥、蚌埠、淮北、淮南、六安等高铁站的通车,越来越多的民工选择“普速+高铁”的换乘方式外出成常态化。阜阳铁路的发展也带动着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的加速流动。“一张车票就是一张请柬,拉近了铁路与千万旅客的距离……”车站营销科长袁晓伟感慨,如今,旅客在网上轻松购票,在车站聚集排长队购票成为历史。“网络购票,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longnanjk.com/afhpz/7970.html


当前时间: